- 索 引 号:QZ00503-0300-2021-00037
- 备注/文号:工作规划
- 发布机构:泉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21-04-01
根据《通知》要求,现将我市2020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思路报告如下:
一、2020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首位抓紧抓牢
泉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重、压力大、任务繁重。泉州人多、车多、企业多,体量大,危险因素点多面广(共有100多万市场主体,20多万家企业、几十万小商户、小作坊,机动车保有量281万辆、约占全省四分之一,渔船2880艘、占全省17.17%,公路通车公里数1.77万公里、占全省16.16%,高速公路里程数653公里、占全省12.2%,辖区有泉港、泉惠两个石化工业区,有联合石化、中化等200余家危化品生产企业、油气管道387.3公里、占全省29.9%。全市有4241处重大安全风险点),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泉州,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居多,大部分起点低、规模小,涉及行业多,多、小、散、杂特点突出,历史遗留问题多、安全欠账不少。
面对这种客观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刻认识到泉州安全生产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纳入市委“强基促稳”、市政府“项目攻坚年”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来抓。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重点时期安全防范工作。今年来,市委康涛书记共主持召开常委会、专题会17次以上,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开展与安全生产工作有关的检查或调研9次以上。市政府王永礼市长共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9次以上,并多次带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党政主要领导在做好常委会、季度会研究部署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小范围专题研究安全生产工作,经常小范围研究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管用对策和硬核措施,推动安全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十三五”期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从2015年的2659起下降到2019年的278起,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89.5%;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从397人下降到144人,下降63.7%;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从0.064下降到0.012,下降81.3%。近年来,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保持两位数下降(2018年下降14.4%、2019年下降16.8%、2020年1-10月,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72起、死亡109人,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2.2%、持平)。主要工作有:
(二)深刻汲取各类事故教训,注重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管控
1.房屋安全方面,通过乡镇排查、县级核查、市级抽查多轮覆盖,基本摸清了房屋底数,全市共排查房屋169.1万栋,核查确定全市人员密集场所房屋11.3万栋,其中存在重大安全隐患2072栋,一般安全隐患8.96万栋(其中“两无”建筑7.91万栋),暂无安全隐患2.14万栋。围绕4类重要场所、8类重点隐患问题,重点排查整治涉疫场所、钢结构房屋、校舍、宾馆酒店、租赁仓库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房屋等人员密集场所,全部建立清单台账,实行清单管理,集中排查、处置、化解一批重大房屋安全隐患。
2.道路交通安全方面。一是加强分析研判。依托大数据平台,梳理出近年来违法行为较多或事故高发的重点车辆11616辆、重点驾驶员112776名、重点企业清单1549家,重点路段21处、并将数据分解给各地各部门对单找差,做到应排尽排。二是强化精准摸排,根据原有交通事故分析研判和深度调查结果,对“道路中开口、占道施工、长下坡和马路集市、超载货运场站源头”等进行精准摸排。三是部署专项整治,针对影响我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四个突出问题(摩托车<含电动自行车>、渣土车、“营转非”大客车和酒醉驾交通违法行为),制定了23条刚性措施,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名义下发实施,开展专项整治。
3. 消防安全方面,全市共检查单位179474家,发现隐患145575处,督改隐患138840处。其中,“三合一”场所,累计排查18248家(其中经营性13872家,占76.0%)、已完成整改18167家,整改率达99.56%;自建房加工场所,经过各部门反复研究制定出台《全市自建房加工场所消防安全整治攻坚行动方案》《导则》《通告》等三份文件。推动各地结合辖区产业和火灾特点,细化制定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共排查摸底改用生产、储存自建房25686幢、涉及经营主体28896家、发现存在重大消防隐患建筑物85幢,基本摸清了全市自建房加工场所的底数;共分发发放告知单25676份、发放告知率99.96%,督促制定预案并开展灭火和疏散演练28770家、培训演练率99.95%,对835家加工场所进行处置(其中停产停业整顿388家、取缔关闭112家、拆除违法临时搭盖21家、罚款34.5万元、查封314起、拘留20人。;厂房仓库、小作坊小加工厂,累计排查小加工作坊、改用仓库及管理不规范的厂房仓库5293家、发现隐患2276家(重大隐患16家),停业整改67家,关闭取缔29家。
4.危险化学品方面,全市各县区应急部门对826家危险化学品企业全周期、全链条的深度检查,完成检查率100%,共检查发现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2350条隐患,目前已整改2349条,整改率99.9%。聘请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华侨大学化工学院30名专家,对检查危险化学品领域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进行集中研判,指导企业落实整改,建立有效管控机制进行管控;聘请中石化李国清教授级高工专门指导中化持续做好乙烯项目安全风险管控工作。
5.防汛方面,全力做好防汛抗旱指挥体系的顺利调整,成功防御11场较明显降水过程和3个台风的影响。开展了两轮群众自主转移演练,共有个161乡镇1570个行政村3284个自然村(角落)7092户23857个建档立卡群众参加演练,通过此次闻“汛”而动、自主转移演练,进一步提升危险区域群众自主转移避险的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灾害面前化被动为主动,进一步熟悉、掌握转移预警信号、转移路线、安全转移和疫情防控等基本常识,进一步织牢织密防汛安全网,切实打通群众自主避险“最后一公里”。
6.森林防火方面,对风景名胜区、重点工程、林区居民点、重要设施周边、公墓坟场等森林火灾风险点开展常规性和专项排查。特别是在防火重要时间节点,全市1800多名专职护林员和临时聘用的5249名护林员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巡查,确保万无一失。充分发挥卫星监测和全市71个视频监控“千里眼”作用,实现卫星、监控、巡护等立体监控,利用无人机对重点山脉、重点区域进行巡航护林,确保火情早发现。
7.渔业安全方面,出台《泉州市海上渔业安全生产导则》和《泉州市渔船安全点验规定》《泉州市渔船编组生产管理规定》《泉州市渔船进出渔港报告规定》三项渔船安全管理规定,健全渔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起草《关于严厉追究渔船船东船长主体责任十种情形的通告》,明确十种严重违反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和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将严厉追究渔船船东船长责任,倒逼主体责任落实。起草《关于从严整治渔业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通知》,统一全市渔业执法标准。两份文件已征求相关单位意见,拟于近期出台。
(三)创新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推动“9+6”工作举措落到实处
1. 建立重大安全生产问题领导挂钩整治。其中2019年市一级梳理挂钩整治41个重大问题。今年,市一级又梳理了67个重大问题进行领导挂钩,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整改50个,正在整改17个,以点带面,推动一些安全生产疑难杂症得到彻底解决。
2. 建立重大危险源督长制。将全市95个重大危险源摸排起来,建立督长制,组织对各督长落实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并对督长履职情况进行差异化评分,进一步推动督长制有效落实。
3.加强事前问责。把隐患不整改当成事故来处理,进行问责追责。市安办对南安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部门3名人员执法宽松软和台商投资区10名人员“三合一”摸排不彻底问题,作为事前问责典型案例进行通报,警示教育广大干部。
4.落实联合惩戒“红黑名单”。建立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红黑名单”制度,排查守信联合激励对象16家、失信“关注对象”80家、失信联合惩戒对象57家。同时,组织相关部门部署对4家被纳入失信联合惩戒的工贸企业和3家渣土运输企业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齐抓共管、分头执法、严厉处罚。第一批联合执法的4家工贸企业,已注销2家、停产2家。
5.落实社会化服务。采取企业委托管理、政府部门购买、企业协作互助、行业协会自律等多层次、多种模式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全市共组建安全生产专家库35个,专家人数973人次,聘请专家2.1余万人次协助开展检查1.4万多次,检查企业7447家次,排查隐患3.5万余条,指导企业整改3.1万余条,发放专家劳务补贴1271.5万元。
6.推行“保险+服务”。督促保险公司把工作的重点由传统的注重善后理赔服务转变为注重事前预防方面上来,按不低于保费总额30%的比例提取事故预防专项资金。全市已有522企业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保费762余万元,累计提供风险保障89余亿元。已为投保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等事故预防服务21家次。
7.推行安全监管“网格化”。以安办、政法委名义联合发文,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网格化”体系中,整合综治网格资源和网格力量,推动安全监管“全覆盖”。 利用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信息系统,建立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五级网格,其中市级45个,县级361个,乡镇(街道)172个,村(社区、园区)2601个,企事业单位73706家。
8.落实“智慧消防”。出台《智慧式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建设防火导则》、《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桩系统建设防火导则》等标准规范,市级财政投入500万经费推广安装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场所共安装电气火灾监控系统14220套。电气火灾发生率明显降低,占比由2018年的67%下降为今年的52%。
9.危化品应急处置机制。与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开展战略合作,委托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组织专家,对全市22家“两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1次为期15天的深度、综合检查。建立化学品技术信息发布的专家库和危险化学品专家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对各类化学品的信息,平时就解释好、签好备用。
10.强化举报奖励机制。充分利用群众高度关注安全生产的舆论氛围,公布举报电话鼓励群众举报身边安全隐患,累计收到群众举报4363件,已核查4214件,其中核查属实3092件,主要聚焦在房屋安全隐患方面。
11.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利用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信息系统,明确危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由市、县两级进行全覆盖监管检查。乡镇、村一级则负责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进一步实现分级监管,杜绝将安全监管责任层层下卸,形成“行业+属地+专业”的排查整治合力,实现分类监管。
12.三级联合会商机制。建立市、县、乡镇(街道)三级会商机制,逐级分析研判具体问题,对本级不能解决的,逐级提交上级研判解决。聚焦发现的重点难点、薄弱环节,并开展综合分析,找出共性问题,提出整改的政策措施,推动从解决一个个问题到解决一类类问题。
13.评估检查考核工作。组织评估组,随机抽查一个网格,对企业自查、乡镇、村等网格排查情况进行全面、深入检查,对疏漏严重、应付了事,排查工作走过场、搞形式,应排未排,乱填乱报的地方,将通报批评,并督促重新开展摸排整治工作。
14.安全责任留痕管理。通过“智慧安监”平台,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明确大排查大整治企业监管主体,谁去检查、怎么检查、检查发现了什么问题?在系统内,均能实现留痕管理,作为责任倒查认定的重要依据。
15.安全生产提示告知制度。对事故多发地区进行提示告知、警示通报,并抄告属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相关地区事故多发趋势进行提示预警。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安全生产工作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 安全生产政治站位还不够牢。我市正处于安全生产的敏感期、脆弱期,也是爬坡过坎期,个别部门和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危险倾向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基层单位学习传达上级会议、文件精神不够及时,结合实际研究贯彻意见或部署具体工作较少;落实安全生产工作开会强调多、解决实际问题措施少、形式主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2.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比如,道路交通,运输企业车辆挂靠现象普遍,漏管、失管情形突出,营运车辆交通违法率高、事故多发。海洋渔业,部分渔船业主在海上擅自屏蔽、拆卸北斗示位仪,逃避执法部门船位监控。工矿企业,有的企业虽然设消控室,但未安排工作人员值班。一些重大隐患整改进度缓慢、部分历史遗留问题整治难。
3.责任体系未能有效健全。2018年机构改革,市、县两个层级对机构设置、机构职责进行整合,但截至目前,仍有个别部门对应当承接的职责尚未与原责任部门进行交接,相应的监管工作无法延续。新兴业态的涌现与传统的行业划分格格不入,明确监管主体往往需要经过多方论证,导致个别领域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不够明确,存在无人监管、互相推诿的现象。
4.重点领域安全形势出现逆转。当前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体制机制不健全、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导致安全风险隐患“排不到位、整不到位、管不到位”问题仍然存在。各个行业领域安全形势均出现逆转,发生了鲤城欣佳酒店坍塌事故、晋江陈埭厂房火灾事故、惠安渔船触礁事故等多起群死群伤事故。此外,还发生多起非生产安全亡人事故,事故预防工作总体上还比较脆弱,稳中有忧、稳中有险的局面仍未得到彻底转变。
三、2021年工作思路
贯穿应急防控能力提升“一条主线”,聚焦“提本质、遏较大、减总量、保安全”,不断完善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一是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做好“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编制,科学合理谋划“十四五”期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加快市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定《泉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事件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强化纵向联动和横向沟通。
二是着力化解重大安全风险。①扎实开展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工作,持续深入推进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矿山、消防、渔业、城市管理安全专项整治,动态更新隐患清单、整改清单、销号清单、制度措施等“四个清单”,推进完善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②稳步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③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和引导企业进一步对标、达标,督促和引导企业补齐短板,倒逼企业不断提升本质安全;④做细做实做深重大问题领导挂钩整治、分级分类整治、三级联合会商、联合惩戒“红黑名单”等“9+6”15项措施;⑤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执法年活动,杜绝安全监管执法宽松软的问题。
三是全面抓好防灾减灾工作。①在全市继续提升100个自然灾害避灾点建设,继续加大自然灾害公共责任险、农房叠加保险的投入,提高灾后救助能力,做好市级救灾物资采购计划。②加快补齐全市防台抢险救灾工作短板,下大力建立健全预测预报预警和群测群防体系,在遇有重要天气过程和突发洪涝灾害时,切实做到早预警、早转移、早避险,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出台防汛抗旱指挥部工作规则,对组织机构、职责任务、会议制度、日常工作规则、行文制度等进一步明晰厘清;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制订操作性强的应急演练计划,及时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提高协同配合、应急避险能力,让群众熟知应急疏散预警信号、应急避险路线和应急避难场所。③加强森林消防队伍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全市124支森林消防专业、半专业队伍建设,建设组织严密、保障健全、管理规范、训练有素的森林消防队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